门面执照之困:当资本逻辑蚕食市井烟火

一纸营业执照,本是市场准入的凭证,却在某些精明商人的运作下异化为资本游戏的筹码。一个门面悬挂数个营业执照的现象,正在中国城市的街头巷尾悄然上演。这看似是商业智慧的体现,实则是资本对城市空间的无情殖民,是市井生活被异化为纯粹增值工具的无声证词。
从技术层面审视,我国市场监管部门确实未明文禁止“一址多照”。《公司法》和《市场主体登记管理条例》为“一址多照”留下了解释空间,各地执行标准松紧不一。这种政策设计的初衷本是鼓励创业创新,降低小微企业成本,却在实践中被扭曲为规避监管、更大化利润的工具。同一个门面内,餐饮、零售、服务等多个营业执照并列悬挂,表面上繁荣了商业形态,实则暗藏监管盲区与风险隐患。
资本嗅觉敏锐地捕捉到这一制度缝隙。在租金高企的当下,将一个物理空间切割为多个“法律上成立但物理上虚化”的经营单元,成为房东与租户的利益合谋。房东获得超额租金收益,租户则以较低成本获得经营资格,双方各取所需。然而这种“精明”算计背后,是对商业本质的背叛——商业活动从满足需求的创造性行为,退化为纯粹的空间租赁游戏。马克思所批判的“一切坚固的东西都烟消云散”在现代商业实践中找到了新注解:实体经济的实在性正在被法律虚拟性所溶解。
更令人忧心的是城市空间的异化进程。传统商业街区之所以迷人,正因为每个门面都承载着独特的商业人格和社区功能。而当一门多照成为常态,商业空间就沦为资本增值的容器,失去了与社区的情感联结和功能互补。法国哲学家列斐伏尔警示的空间生产理论在此得到验证——空间不再是人活动的场所,而是被资本生产和再生产的商品。我们城市的街道正在从生活舞台变为资本展板,那些悬挂多个牌照的门面,如同贴在城市肌理上的创可贴,遮盖的是商业多样性的真实创伤。
消费者权益在这场地皮游戏中首当其冲。一门多照模式下,责任主体模糊化成为必然结果。当消费者权益受损时,责任认定困难重重;发生安全事故时,责任追溯更是难上加天。更不用说消防、卫生、环保等监管难题呈几何级数增长。本应清晰透明的商业关系,被人为复杂化为法律迷宫。
面对这一困境,简单禁止并非上策。我们需要的是精细化的制度设计:明确“一址多照”的边界条件,建立以风险评估为基础的分类管理制度;强化事中事后监管,引入信用约束机制;更重要的是重新思考城市商业空间的定位——它们不应仅仅是资本增值的载体,更应该是社区生活的有机组成部分。
每一个门面都是城市的表情,每一次交易都是社会关系的具象。当我们在制度设计和社会治理中找回对人本价值的尊重,才能阻止资本逻辑对市井生活的全面殖民,让商业活动回归其服务人类生活的本质使命。街角小店传来的笑声和飘香,远比悬挂多个牌照的门面更能衡量一座城市的经济健康与人文温度。